《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目录
发布日期:2024-09-18 23:13
来源类型:小橙子姐姐 | 作者:约翰·盖蒂尔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香港最近15期开奖结果是】 |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 【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 【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 【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 【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 【澳门6合开奖结果记录查询最新消息】 【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 【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 【2024天天彩全年免费资料】 【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康震 方辉 陈金龙 孙正聿 臧峰宇
编者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约请学术界专家撰文,形成本组笔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发展两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是传统文化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主动姿态进入世界历史进程,开始重新定义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价值内涵与导向。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逻辑 实践路径 价值导向
作者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形态之一。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格局。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要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中华文明 连续性 文化基因
作者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时代的文明特质。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生成 特质 价值
作者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51063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摘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哲学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独特优势”“深厚基础”和“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开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
关键词: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将“古今中西之争”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交融会通的方式促进了文化“涵化”。“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旧邦新命 中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中的“天下情势”——以北宋熙宁初年的“青苗法事件”为例
摘要:在充满纷争的人类政治世界中,如何处理分歧是任何政治体都必须回应的问题。“个体主义”视角强调行动者会采取排斥乃至消除分歧诉求的手段,以达到对利益、权力地位或是法定政策理念的控制独占。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的丰富历史经验为超越此种视角的局限提供了可能。作为新的历史阐释视角,从“天下情势”角度能够揭示被“个体主义”思维遮蔽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实践逻辑和动力机制。北宋熙宁初年的“青苗法事件”由此得以呈现未能被既有研究充分重视的历史情态。
关键词:天下情势 青苗法事件 分歧 实践 士大夫政治
作者罗祎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100871)。
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
摘要:国际法是国际社会通用的话语体系,多边主义是对这种通用性的有力支撑。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真正多边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对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超越和革新,开辟了全球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应当以真正的多边主义指引国际法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开放性多边体系,捍卫国际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在协商合作基础上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制度性公共产品,通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多边主义 国际法治 国际秩序 全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廖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2488)。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走向现实深处的青年马克思——基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文本的再考察
摘要:1843—1844年间,尽管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创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必经之路,但马克思从不是亦步亦趋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借助MEGA2新文献可见,最先在《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马克思形成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从而突破费尔巴哈拘于自然领域的哲学框架,自主地从历史现实出发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从而转向唯物主义。随后凭借《巴黎笔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功超出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断,构建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而且,经由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视角,马克思逐渐跃出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抽象哲学框架,为通往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伏笔。可见,青年马克思虽受费尔巴哈影响,但他是相对独立地转向唯物主义与异化劳动理论及其观照的现实深处,他者理论的光辉无法掩盖马克思自主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 费尔巴哈 《克罗伊茨纳赫笔记》 《巴黎笔记》 异化劳动
作者刘冰菁,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2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路径与阐释路线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其独特性,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生长而成,形成了实践论生成路径和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实践论生成路径表现为:从文艺实践活动的特性考察,把文艺看成是“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特殊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观念形态,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艺术生产。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体现为:以文艺意识形态论观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文艺现象,对此做出意识形态特性与价值功能的理论阐释。实践论生成路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生成以文艺意识形态论为核心理论观念的总体性命题;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本质认识延伸到现象阐释的思维过程,以此说明和阐释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艺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 实践论 生成路径 文艺意识形态论 阐释路线
作者赖大仁,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昌330022)。
从阅读到观览:图像时代的文化接受与主体问题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现代技术支撑的图像时代,随着印刷复制技术、现代影像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信息载体。从文化接受的角度看,一种以文字为核心的“阅读”接受形式正在向以图像为核心的“观览”接受形式转换。在图像时代,人们倾向于用图像化主导的观览形式来进行文化接受和交流,不再执着于权威性意义的阐释,而是更愿意一切都能“眼见为实”,从而获得某种自我需要的文化消费和选择的自由。在观览“事件”中,“阅读”的精英性质和权威依赖日益被自我朝向的“观览”所动摇,阐释权力逐渐从精英向大众转移。支配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逐渐被图像所具有的非符号化区域所阻挡,进而被接受主体立足于自身情感与欲望的图像阐释所分散。图像对主体的“诱导”最终形成了观览者主体意识的力量凝聚,从而为主体的自我重塑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空间。
关键词:阅读 观览 自我朝向 图像
作者李应志,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400715)。
哲学:知识还是智慧?
摘要:“哲学:知识还是智慧?”这种提问方式似乎隐含的是一种不兼容的选择。实际上,哲学可以把知识和智慧这两者兼而得之,且必须兼而得之。哲学历来被视作“爱智慧”之学,它当然追求智慧。智慧包含四个要素:良善的动机、广博的知识、审慎的判断和真诚的行动。哲学同时也是追求真理的事业,按传统理解,知识是得到证成的真信念,因此哲学也追求知识,即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理解。尽管知识并不必然导致智慧,但智慧必定基于知识,离开知识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智慧还超越知识,给知识导航,通过转识成智,沉淀为生活方式,落实为理想人格,升华至人生境界。哲学是同时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学问,并且正是通过追求知识来追求智慧,它对于每个人的生存几乎都是必需品。
关键词:真理 知识 智慧 四要素说
作者陈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类哲学视域下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超越
摘要:类意识、类实践和类本质乃是类哲学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据,源自人作为特殊实体和能动主体这一始点,这是人的所是;然而这种所是只是一种可能性,如要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这一元哲学意义上实现人的所是,他就必须在意识和实践上使自己成为普遍的存在物;通过生产和交往使自己成为普遍的实践主体,通过意识和认识使自己成为普遍规律和实践法则的发现者、制定者和践行者。类哲学就是对人的类意识和类实践之内在本质的理论自觉。由资本的世界运行逻辑所产生的全球化,使人的类意识、类实践和类本质变成了具有哲学性质的世界性存在。作为类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结果的异在性存在,使得人类处于危机之中,一种自反性现代性逐渐生成。在此一境遇之下,类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和实践智慧,乃是一种在学科高度上、问题深度上深刻理解现代性、把握现代性、超越现代性困境的理论方式。作为把握现代性、现代性困境和超越现代性困境的方式,类哲学将沿着元哲学、问题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演进道路而展开其自身。
关键词:类实践 类意识 类哲学 全球化
作者晏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上海200234)。
天津教案与晚清外交
摘要:天津教案起于民教冲突,影响及于遣使、觐见等近代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问题。1870年10月,清政府就该案作出惩凶和赔款决定,由于法国政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中法在此之后还有后续交涉。在交涉中,清政府不但拒绝了法方处死地方官的要求,同时亦拒绝将重新谈判天津教案、解决觐见问题作为递交国书的条件,最终迫使法方让步。清政府派遣崇厚赴法,虽然只是为了向法国道歉,遣使带有临时性质,但如果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视野来考察的话,崇厚出使法国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为防止类似事件的重演,总理衙门拟定八条传教章程,希望以此约束传教士,防止民教冲突,但终因外国列强的反对和阻挠而失败。法国和其他列强对在华传教士的袒护导致19世纪下半叶教案连绵不断、愈演愈烈,最终爆发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关键词:天津教案 晚清外交 崇厚 中法关系史
作者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史乃普:
2秒前:支配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逐渐被图像所具有的非符号化区域所阻挡,进而被接受主体立足于自身情感与欲望的图像阐释所分散。
赵艺涵:
8秒前:智慧包含四个要素:良善的动机、广博的知识、审慎的判断和真诚的行动。
thongjure:
1秒前:清政府派遣崇厚赴法,虽然只是为了向法国道歉,遣使带有临时性质,但如果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视野来考察的话,崇厚出使法国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
Lundberg:
3秒前: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要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